
工具營銷
備注:
免費資源:獲得更多網賺資訊
數位工具:數位工具懶人包
相關文章
Web3.0怎麽玩?新一代廣告模式,如何帶來更高收益?
想進入Web3, 如何找到工作機會?看這篇就夠了!
擺脫同行競爭,透過Web3.0時代的社交媒體實現更精準的營銷
金融科技進化暗黑下場,小心數位貨幣威脅你的財富自由!
如何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更高效的變現?不能太晚知道,財富一點一滴流失中…
Web3.0營銷策略整合,懂了這個概念,掌握業績爆單秘訣
Web3.0是什麽?時代趨勢如何透過區塊鏈洞察數位營銷商機?
本文為原創文章圖片,請勿擅自盜圖盜文,引用説明出處來源,歡迎進行非商業化分享。
你也可以成為營銷達人!Web3時代的社交媒體,如何透過智能合約和AI技術實現更具吸引力的營銷策略?

Table of Contents
Twitter 推特在Web3的驅動靈感
推特(Twitter)正式將其標誌從藍色小鳥變更為「X」,
這個改變引起人們的疑問:「X」到底代表什麼?
這個改變實際上是受到中國社交軟體「微信」的啟發,
微信允許用戶進行多種功能,從發送訊息到叫車、支付賬單,一應俱全。
根據外媒報導,執行推特的執行長馬斯克告訴員工們:
「在中國,你的生活基本上都在微信上。
如果我們能夠在推特上實現類似的功能,我們將會取得巨大的成功。」
這種受微信啟發的思維,推動了「X」的變更。

馬斯克甚至在一次採訪中大膽表示:
「如果我們做對了,這個『X』將會成為全球金融系統的一部分。」
儘管當時並未透露有關支付系統的具體細節,但這無疑顯示了推特在金融領域將會有一些新的動向。
這個新的「X」標誌代表著一個由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全面互動平台。
它將整合音樂、影片、訊息和支付功能,營造一個供用戶分享想法、商品、服務和機會的全球平台,
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每一位用戶。這同時也預示著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變革和驚喜。
自從馬斯克在2022年接管推特以來,這家公司一直在面臨各種挑戰。
他改變了推特的驗證制度,要求用戶支付訂閱費才能獲得藍勾勾的驗證,這一舉動引起了用戶的不滿。
同時,馬斯克還實施了大規模的人員削減,並且推特還面臨著前員工對於遣散費的訴訟,
這些因素都對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馬斯克的一些行為和言論也引起了爭議,包括改變平台規則和引入有爭議的政策。
許多用戶認為,這些改變使得推特逐漸喪失了其原本的核心價值和特點。
Elon Musk品牌導向的目標
馬斯克發表聲明指出:「我們收購了推特,並將其改為X Corp,
主要是為了捍衛言論自由,同時也是為了實現X萬能應用程式的願景。
這並非僅僅是一個公司更名的舉措,而是為了追求全新的目標而邁進。」
他進一步解釋,推特這個品牌名稱在140字元的限制下具有意義,

猶如鳥兒的鳴叫(tweeting),但現在用戶幾乎可以發布任何內容,包括幾小時的影片。
在未來幾個月內,推特將擴大其全面溝通的能力,並且致力於管理整個金融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推特這個名稱已經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告別這個藍鳥標誌。」
馬斯克在一次訪談中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切順利,X Corp有潛力涵蓋「全球一半的金融體系」,
包括銀行、支付等領域的計劃正在醞釀中。
Twitter推特社群媒體改革後續效應
對於馬斯克對推特進行改版,社群的不滿情緒根深蒂固,
不僅僅涉及外觀和功能的調整,更折射出他們對馬斯克的理念抱持的擔憂。
以下是五個主要的不滿點。

首先,人們反對內容審查。馬斯克曾公開表達他希望推特成為一個「言論自由的烏托邦」,
這一想法引起了人們的擔憂,特別是關於仇恨言論和虛假新聞在平台上不受控制地傳播的問題。
其次,社群對新的「X」標誌表示不滿,認為這個標誌過於簡單,
缺乏原本推特所具有的活力和創意,這引起了廣泛的批評。
第三,人們對改版的透明度感到不足。馬斯克在對推特進行大幅改變之前,
並未充分披露相關計劃,這使得許多人感到驚訝和擔心,擔心這可能會忽視用戶的利益。
第四,社群認為馬斯克在改版後的溝通不足。他僅僅在推特上簡短說明了改變,
並未針對具體的變化進行詳細解釋,這讓許多用戶感到困惑,並認為他們的意見被忽略了。
最後,由於馬斯克過去的爭議性言論,一些用戶對他的信任感受到了威脅,
他們擔心馬斯克可能利用推特來傳播不實或有害的資訊,這也導致了一種信任危機。
Line社群媒體在區塊鏈的應用
在現今社會,「Web3的社交軟體」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
而新加坡初創公司RockCity所推出的加密貨幣社交錢包,似乎在這方面開創了一個新領域。
這個名為alphagram App的應用允許用戶真正擁有他們的聊天數據,
同時在聊天室內進行加密貨幣的交易,
這使得「社交媒體」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結合變得可能。
當今社會中,社交軟體和平台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用戶通過Line、Instagram和Facebook分享生活,建立社交網絡。
隨著Web3世界的發展,越來越多用戶開始重視「去中心化」的精神,
從而催生了「社交化金融」(SocialFi)的概念。

社交金融挑戰與展望
在社交化金融的框架下,用戶可以完全掌控並擁有他們的數據、言論以及在平台上的各種活動紀錄。
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基於Web3的社交服務,RockCity是其中之一,
他們通過與加密貨幣社交平台Telegram的結合,推出了名為alphagram的加密貨幣社交錢包應用。
然而,Web3社交軟體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Web2世界的社交軟體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要突破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社交圈不是易事。
此外,Web3通訊中存在著交易成本(Gas Fee)的問題,
這導致「社交化金融」仍無法取代人們日常使用的通訊軟體。

RockCity台灣總經理郭顓毅指出,Telegram是加密用戶最常使用的三大社交軟體之一,
大多數日常聊天和消息討論都在Telegram上進行。
基於Telegram的開源性質,RockCity通過開源程式碼打造了alphagram,
使得用戶無需重新適應操作和介面,同時解決了Web2和Web3通訊錄好友的問題。
alphagram的特點之一是「ID聚合」,這可以實現身份認證,類似於個人身份證明。
通過Web3社交協議,用戶持有不同社群的分散式身份(DID),就能在alphagram帳戶上獲得專屬徽章。
這不僅有助於交易時了解對方在其他社群中的身份,
還可以更輕鬆地追蹤對方在鏈上的社交行為,降低被詐騙的風險。
此外,alphagram通過內建的加密錢包,讓用戶可以在聊天中進行加密貨幣的轉帳,
並且提供了各種功能和小遊戲,以促進社交互動。
雖然「社交化金融」面臨挑戰,但RockCity相信隨著Web2用戶對Web3的接受度提高,
「去中心化的社交支付」有望成為未來的趨勢。
他們也希望通過整合性的社交登入和內建錢包,幫助用戶獲得更多的社交幣獎勵,
從而推動這種趨勢的發展。
Telegram 推出電子錢包支付功能
著名通訊軟體 Telegram 近期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他們的錢包機器人 Wallet 推出了嶄新的 Wallet Pay 服務,
這是基於 The Open Network(TON)區塊鏈的功能,
讓用戶能夠在 Telegram App 內直接使用加密貨幣支付比特幣、Tether和Toncoin等虛擬貨幣,
實現便捷的數位支付。

Wallet 的全新支付功能支援三種主要的加密貨幣,
分別是比特幣(BTC)、Tether(USDT)以及Toncoin(TON)。
這項功能的推出也意味著用戶在 Telegram 平台上可以更輕鬆地進行虛擬貨幣的支付交易,
而在測試階段,加密貨幣支付的費用大約介於 1% 到 3% 之間。
根據 Wallet Support 的資料,目前 Wallet 機器人的託管錢包在提領方面有一些手續費,
例如比特幣的提領手續費為約 0.0004 枚 BTC(折合約 12 美元),
而對於 Tether 和 Toncoin 的提領,相應的手續費則分別為 2 枚 USDT 和 0.05 枚 TON。
這一新功能的引入不僅標誌著 Telegram 在加密貨幣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也為用戶提供了更便利的支付方式,同時也反映出加密貨幣在日常支付中的應用正逐漸擴大。
Telegram增添短影音功能
Telegram,這一擁有超過8億用戶且廣受歡迎的全球社交通訊應用,
其執行長 Pavel Durov 於六月底在他的個人頻道中預告即將推出短影音(Story)功能。
隨著七月將近結束,這項引起廣泛關注的功能即將在今年登場,
也回應了用戶提交的功能請求,其中一半以上的用戶希望在 Telegram 上能享受類似的體驗。
Telegram Story 功能帶來全新的體驗,相較於 Instagram 所提供的 Story 功能,
Telegram 在優化上更加強調隱私保護,用戶可自行決定誰可以查看他們的故事,
選項包括所有人、僅限聯絡人、特定聯絡人或緊密好友,甚至還能夠禁止觀看者進行截圖。
而與 Instagram 的 Story 觀看時間僅限「24小時」不同,
在 Telegram 上,用戶有更多彈性,可以選擇觀看時間為6、12、24、48小時,甚至是永久。
Telegram 進行了更多的優化,其中包括:
- 精簡的用戶界面:Stories 將位於用戶的聊天列表頂部,可展開顯示,使得用戶輕鬆訪問,同時不佔用寶貴的畫面空間。
- 隱私保護:用戶能夠輕鬆將任何聯絡人的故事隱藏,將其移到「隱藏」列表中,以避免在主屏幕上顯示。
- 標題:除了提供數十種強大的照片和影片編輯工具,用戶還有機會為他們的故事加上標題,以增添更多內容、鏈接或者標記其他人。
- 前後鏡頭支持:支援同時使用前置和後置鏡頭拍攝的照片和影片。
這項新功能的引入顯示了 Telegram 在社交媒體領域的持續創新,
同時突顯了他們對於用戶隱私的重視,使得用戶在享受社交互動的同時,
能夠更加靈活地控制分享與隱私設置。
